近日,景德镇学院暑期大思政社会实践校队——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茶叙青心”茶叶文化实践队深入浮梁茶乡,围绕茶马古道和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在行走中感悟匠心,于实践中汲取力量,展开了一场融合专业实践、非遗传承与文化解码的深度实践之旅。
躬身茶园,指尖触碰千年茶脉中的文化根魂
清晨的潘家茶园翠色环绕,茶香沁脾。实践队指导老师陈丽明带领队员们背起传统竹编采茶篓,化身茶农俯身茶垄。队员们运用专业知识精准识别鲜叶、把控采摘标准,让专业理论与实践在指尖悄然融合。随后,团队转战制茶工坊,在省级非遗浮梁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潘齐顺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亲身体验绿茶“杀青、揉捻和干燥”等制作工序。高温铁锅前,潘老师行云流水的动作凝结着非遗技艺之精妙,队员们动手翻炒时,在灼热中完成茶叶杀青、摇筛去末、竹盘揉捻等步骤。当亲手所制茶在杯中舒展,茶汤泛起栗香,轻啜间的鲜爽甘醇,既是对辛劳的回甘,更是对茶汤中凝结匠心的直接体悟。潘老师讲述的核心技艺与初心坚守,深深烙印在队员心中,让大家对“精行俭德” 的茶文化哲学有了更鲜活的认知。非遗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对文化根魂的守护,这份认知在每个人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
陈丽明指导队员们采茶 生环学院供图
摇筛去末 生环学院供图
潘齐顺指导绿茶杀青 生环学院供图
对话潘齐顺 生环学院供图
走进潘家茶园 生环学院供图
对话产业,解码品牌创新中的时代担当
实践队走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瑶里茶叶有限公司,方旺东总经理详解“崖玉”“嫩蕊”品牌的定位与包装设计理念,围绕品牌价值塑造、核心竞争力培育展开深度分享。这场对话不仅揭开了现代茶企“传统工艺 + 创新思维”的运营密码,更让队员们聚焦 “如何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这一时代命题。从茶叶深加工技术升级到品牌故事年轻化表达,从绿色生产标准制定到产业链协同发展,每一个创新点都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都是青年学子可以躬身入局的实践场,引发队员对传统产业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深刻思考。
方旺东介绍崖玉包装设计理念 生环学院供图
对话方旺东 生环学院供图
走进瑶里茶叶有限公司 生环学院供图
文旅赋能,见证融合振兴中的实践育人
下午,实践队前往高岭中国村景区实地调研,通过实体沙盘、宣传资料、实地考察和问卷发放,了解“茶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模式,考察浮梁茶海、村长学院研学基地等点位,在大唐茶市沉浸式演出中感受茶文化的现代表达。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熊震宇与队员亲切交流,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将专业知识创造性融入现代社会脉络,鼓励大家以茶为媒,把论文写在赣鄱大地上。这场现场教学让“实践出真知”的育人理念具象化,也让“服务乡村振兴”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行动蓝图。
熊震宇与实践队员亲切交谈 生环学院供图
发放调查问卷 生环学院供图
走进大唐茶市东殿 生环学院供图
青思回响:茶脉中的“学讲研践”思政答卷
在学校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总结分享会上,队长黄雨轩感慨:“从茶园到企业,从非遗工坊到文旅景区,我们触摸的是茶产业的全链条,更是一部立体的‘中国茶文化简史’。” 队员李泽淇则以“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历史盛景为引,呼吁当代青年应主动肩负起传承中华茶文化、助力浮梁茶产业振兴的时代使命。
队长黄雨轩发言 生环学院供图
队员李泽淇发言 生环学院供图
本次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中,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茶叙青心”实践队以“行走的思政课”深度解码茶产业全链条——从茶园躬耕体悟生态智慧,到非遗传承守护文化根魂;从产业创新激活传统动能,到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青年学子在“学讲研践”四维融合的鲜活课堂中,不仅实现了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更淬炼出“以茶载道”的时代认知。队员们由此扛起“双肩使命”——以科技之力传承千年茶脉,以青春之志投身赣鄱崛起,生动诠释了“牢记嘱托强国有我”的思政育人真谛。
(供稿:周晶、陈丽明/一审一校:陈丽明/二审二校:魏媛鹤/三审三校:田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