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引航:肩扛责任,锐意创新
在日前举行的“大思政”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上,校党委副书记、校长熊震宇的动员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他深刻回溯了作为茶马古道、万里茶道重要节点的历史荣光,并勉励青年学子勇担时代使命。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茶叙青思”大思政实践团全体成员深受鼓舞,深刻认识到传承与提升浮梁茶品牌价值是新时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实践团成员作为茶学专业的青年力量,立志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扎实的“学、讲、研、践”一体化实践模式,聚焦浮梁茶产业发展的核心议题,深入探究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创新融合路径,积极寻求提升浮梁茶国际竞争力的有效策略,为浮梁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贡献智慧与青春动能。
熊震宇校长上思政课
茶瓷乐韵:文化滋养,自信生长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周清平提出将“茶瓷乐”打造成景院“三宝”的期许,赋予浮梁茶文化独特校园思政内涵。“茶中见天地,瓷里藏乾坤,乐韵通心灵”,实践团成员们于地域文化中汲取养分,培育文化自信与校园归属感。暑期开展的“大思政”调研实践,恰似一座桥梁,将他们从对“茶瓷乐”的理论认知,延伸至广袤乡土的生动实践。成员们将走进浮梁的茶园、博物馆、古村落、文旅路线、龙头茶企,用脚步丈量文化传承的大地,用交谈推动思维的碰撞,用镜头记录非遗技艺的精妙,用双手触摸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为浮梁茶产业发展赋能助力。
周清平副校长讲话
三茶启迪:生态优先,发展共进
马克思主义学院薛长刚博士紧扣“三茶”理论的讲座,似明灯照亮前行之路。学习中,成员们领悟到浮梁茶中蕴含的生态智慧,掌握了千年古茶树传统农耕技艺的精髓,挖掘了现代茶园科技创新的密码。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深度交融,让成员们真切意识到,作为茶学专业学子,茶园既是学习专业技能的“实践课堂”,更是践行生态责任的“责任田”,个人的专业成长始终与国家生态战略同频共振。成员们将带着这份认知走进田间地头,通过实地调研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书本知识在守护生态、赋能产业的实践中生根结果,推动茶叶产业可持续前行。
薛长刚讲课
荣光感悟:传承历史,肩负使命
浮梁茶文化研究院内,陈泠儿院长为团队成员展开浮梁茶历史长卷,这其中的辉煌往昔与今日荣耀,深深烙印在实践团成员心间。成员们领悟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之重,每一片茶叶都承载千年文化底蕴。后续暑期实践过程中,实践团将持续深入挖掘浮梁茶文化中独具特色的历史底蕴,创新演绎“一叶融古今”的时代魅力,让浮梁茶从山间茶园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亮丽名片。
陈泠儿讲茶文化
访谈茶人:触摸传承,领悟真谛
与国家级评茶技师、浮梁县政协原主席陈国清,孚钉茶非遗制茶人王永峰,浮茶集团副总陈强的访谈,如同开启一扇传承之门。从陈泠儿院长与陈国清老师的讲述中,成员们学会从宏观视角审视茶产业与茶文化发展;非遗制茶人王永峰老师的坚守与担当,让成员们看到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带动地方发展的必经之路;从浮茶集团副总陈强的座谈中,成员们明白了茶产业发展需要敏锐度,既要守住文化根源,又需把握时代风向进而创新。
实践团成员对话陈泠儿
实践团成员对话陈国清
实践团成员对话王永峰
实践团成员对话陈强
青春誓言:担当在肩,实践兴茶
“以科技之笔,绘就浮梁茶的绿色新篇;以青春之力,奏响生态文明的时代强音!”成员们誓言铿锵。此次暑期实践拉开帷幕,这是专业知识的试炼,更是思政教育的洗礼。接下来的实践中,实践团成员们将以专业所学为指引,讲好浮梁茶故事,投身茶文化、茶产业调研中,用行动践行茶学学子的责任担当,让思政之光在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熠熠闪耀,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集体合照
(供稿:彭蕾/一审一校:陈丽明/二审二校:魏媛鹤/三审三校:田双)